其實,孩子們天生有著好奇心,將他們帶到陌生環境中,即使沒有特別的活動設計,他們也會對人事物主動展開探索,但先決條件是,在繁忙的才藝學習和課業中,他們還珍貴地擁有探索的習慣和敏銳的觀察力。否則,僅僅體力的挑戰與一般的單車旅行並沒有差異。在一個強調建立人與環境關係的團體而言,單車不過是慢速移動的節能運具,它並不是主體,而是一種媒介,透過更多意涵的導引,讓孩子們在穿越不同環境的過程中,能對所到之處的人文生態有更敏銳的覺知與思考能力。
每次,在規劃活動之前我都習慣與自己做些對話:「孩子們為什麼願意來參加活動?」「當他們把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交到你手上的時候,你可以利用這寶貴的時間傳遞什麼訊息給他們?」「你可以如何幫他們規劃既好玩又有意義的活動?」這樣的習慣與提醒,讓我在帶給孩子們每一場活動時都全神貫注並全力以赴。
其實,經過專業的培訓與學習後,規劃活動並不困難,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願意用心在這樣的任務裡。遊戲是孩子們學習最自然的方式,也是最能吸引他們專注與投入,從孩子們的角度設計,好玩絕對是必要的。然而,讓成人找回自己在遊戲中快樂的心情,也才能有這樣的同理心。孩子們願意並期待來參與活動後,在好玩中富有教育的內涵則是設計者的挑戰,若輕易錯過這樣的機會,實在可惜。
曾經,因為特殊機緣,某個團的孩子們得到地主的允許,可以在基地裡蓋間夢想的樹屋,大伙很認真的構思樹屋,是很棒的事情。小時候也曾有類似經驗,在家附近的大樹上建立一個專屬自己的秘密基地,雖然簡陋,至今都是生命裡美好的童年回憶。構思樹屋的過程是很好的環境教育機會,因此建議伙伴引導孩子們在參與中去思考幾個問題:「為什麼要蓋樹屋?」「樹屋要給誰使用?」「期待樹屋的功能有哪些?」「除了人,樹屋還可以與其他生物共享嗎?」「要多大的樹屋才能滿足這些功能?」「這種規模的樹屋需要考慮的結構問題?」「材料要如何取得?」「如何分工去完成?」「每個人所需擔負的角色是什麼?」「需要具備何種能力?」「要怎樣尋求協助?」「期程該如何規劃?」「樹屋的形式要如何融入環境之中?」「需不需要製作模型?」「能否事先計算樹屋的重量?」「要選擇什麼樹種?」「要多粗大的樹才能承載樹屋重量?」「選定樹之後,在開工之前要不要有個向樹祈求的儀式?」「蓋好之後,誰要負責日後的維護工作?」有的時候,問些適切的問題,會比直接給孩子答案來得有趣及重要。
諸如此類的思考,會讓孩子們更清楚自己的動機與責任,而不只是為了蓋樹屋而蓋,在完成樹屋的歷程中,孩子們可以學習到的也將不僅是完成一個有形的樹屋而已。
樹屋僅是個具吸引力的誘因,在思考的過程,孩子能開始學習去了解自己真正的動機與需要是什麼?及如何發掘問題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習評估這項需求的必要性與對環境衝擊是什麼?能否在人的需要與環境衝擊之間取得平衡?也許孩子們會決定不蓋樹屋,而改以其它更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例如在地面上蓋個高架屋,而不是蓋在樹上;也許最後還是決定蓋樹屋,但能採行最低衝擊的方式去完成。
這是一種思維和心態的覺察過程,其實蓋樹屋這件事也是人類利用環境的縮影,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們去思考如何在人類的慾望與環境生態平衡間做出明智決定。當孩子長大後,也許有機會擁有一塊自然荒地,當他為了自身利益而想去開發利用時,這段蓋樹屋的記憶將會是很有意義的提醒與啟發。
衷心期盼親子團的活動絕不僅是好玩而已,任何一個活動都是機會,也許一句話或一個動作,都有可能給孩子們帶來深遠的影響,所以,請認真看待我們可以改變未來的機會和每一次重要的任務,用心的去為孩子們規劃有意義的活動,相信除了對孩子們有意義,我們也會得到珍貴的經驗與體會,這將是非常有價值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