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0日

荒野親子團無患鍊的意義 文:林耀國 (自然名:藍鵲)

一、親子團無患鍊的意義:(屬於訓練體系)

        荒野親子團的無患鍊是頒給導引員的一種資格表徵,代表持有人曾參加過某個層級的訓練,並通過嚴謹的認證。親子團無患鍊同時也可做為能力、責任與榮譽的識別物,因為通過不同強度的訓練,所以擁有更多面向的能力,而被賦與多重的責任。這也是持有人的努力獲得肯定的一種榮譽。

親子團無患鍊共分為四級,其取得標準及象徵意義分述於下:

■ 單珠無患鍊

1、需全程參加荒野親子團導引員基本訓練後頒給。

2、單珠代表著『愛心』。愛擁有強大的能量,有愛所以才不會因為職責而做事;有愛才能沒有負擔,才能懷著喜悅的心去關懷與無求的付出。但「愛」是無形的精神能量,持有人需要從關愛自己開始,不斷蓄積愛的能量,並在所屬的團中將愛散播分享。

■ 雙珠無患鍊

1、需全程參加荒野親子團導引員進階訓練後頒給。

2、雙珠分別代表著「愛心」與「責任」。由於進階訓練以培訓團領導人為重點,故增頒一珠象徵賦與更多的「責任」,提醒持有人時時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對親子團賦予的職務負責,帶領或協助所屬的團成長前進。

■ 參珠無患鍊(訓練員)

1、需全程參加荒野親子團訓練員研習後頒給。

2、參珠分別代表著「愛心」、「責任」與「能力」。由於訓練員之培訓目的是以能輔佐一團或多團的訓練員為重點,以輔導成團、發展組織與提供咨詢為主要任務。故增頒的一珠象徵「能力」,彰顯持有人擁有更多的能力去關照協助責任區的親子團健全發展。

■ 肆珠無患鍊(資深訓練員)

1、需符合「導引員與訓練員培訓辦法」中有關資深訓練員的資格標準後頒給。

2、肆珠分別代表著「愛心」、「責任」、「能力」與「榮譽」。由於資深訓練員之認證是以訓練員年資及對全國性或地區性整體親子團隊之實際貢獻為準則。故增頒的一珠象徵「譽」,彰顯持有人在親子組織發展過程中的努力與卓越貢獻。

【編按:鄭弘杰(巒 大 杉)2015/02/01 修訂,現行辦法已經沒有四珠】




二、親子綠葉榮譽鍊的意義:(屬於榮譽體系)

綠葉榮譽鍊主要是發給非親子團體系,但對推展全國或地方性之親子團組織有直接或間接助益之人士。

1、總會理事長頒給四葉榮譽鍊

2、總會層級頒給三葉榮譽鍊

3、分會層級頒給雙葉榮譽鍊

4、綠葉代表「生命」與「欣欣向榮」,象徵因為獲得這些人士的精神與行動支持,所以親子團組織得以健康的永續發展與成長。

【編按:鄭弘杰(巒 大 杉)2015/02/01 修訂,現行辦法已經沒有綠葉榮譽鏈】



三、為什麼選擇「無患子」來做無患鍊?

「無患子」指的就是無患樹的種子,色黑而堅硬。之所以選用無患子來做為無患鍊的珠子,有下列幾個意涵:

(一)「無患子」常讓人有「不患無子」、「多子多孫」的想像。所以象徵著「繁洐」與「生生不息」之意。期望無患鍊的持有人能將親子精神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同時也將荒野精神落實在生活之中,去影響身旁的每一個人。

(二)古人相信,以無患樹幹製成的木棒,可以棒殺鬼怪,無患鬼魅魍魎,所以稱「無患」。雖是迷信,但我們也希望掛上無患鍊就能百魔不侵;無憂無患;不畏艱難,有足夠的信心、勇氣和能力去面對、克服所有可能遇到的橫逆與障礙。

★ 有關「無患子」的傳奇

早年的台灣不論平地或山區,遍地都是無患樹,民眾撿拾其果實,搗碎後捏成團狀,當作肥皂使用。雜貨店中也可以買到“黃目餅”肥皂。製作“黃目餅”肥皂也是一種簡單的家庭手工業,1940年以前出生的台灣人,大都對黃目子記憶猶新。合成清潔劑問世後,無患子便乏人問津,可耕平地上的無患樹幾乎被砍伐殆盡,改為農田,山坡地的無患子樹也被劈作柴薪,土地改種果樹,有人煙之處,幾乎難以再看到無患樹,只有長在懸崖峭壁上的植株得以苟存。年輕一代對無患樹已毫無印象,甚至誤以為它是舶來樹種。

無患樹是低海拔的優勢樹種之一,每年約11~12月之間,樹葉會全部落盡,不過在落葉前樹葉會一起轉變為黃色,若此時進入無患子樹群中,遮天蔽日般的燦黃、澄黃、深黃,彷彿一場濃濃的詩意將人浸染。

台灣四季如春,植物長青,較難以感受到時令之變化,無患子恰似楓葉,可以讓生活在都市叢林的現代人,與時令節氣再多一份聯繫。

無患子在中國及印度兩大文明古國的文化歷史中,更有其神聖的地位。無患子的梵文名字〈Sanskrit name〉為 Aristaka,中文古佛經稱無患子為“阿唎瑟迦柴”,乃直接音譯自古印度梵文。

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在印度本土雖式微,但是印度文化對無患子的傳承卻深而廣,以致連近代西方植物學家在為無患子命名時,都把它稱為“印度人的肥皂”。無患子的正式學名為Sapindus,Sapo與Soap在英文中都是肥皂的意思;India或Indus均指印度。

在《千手合藥經》說:如果修行者要降伏大力凶猛的鬼神,只要砍取一根阿唎瑟迦柴,以真言加持二十一遍,然後供入火壇中,即可降伏鬼神而平安無事。

在《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卷一”中也說,如果要降伏大力鬼神者,可取阿唎瑟迦柴,即木患子以咒語加持七七四十九遍,投入火中燒,還必須塗上酥酪蜜,並於大悲心千手千眼觀音像前作法。(上述兩段文字節錄自“佛教的香與器”一書,2001.12全佛文化事業)

上述兩則經文均指出無患木唸咒加持後丟入火壇中燒,就能有降伏鬼神的效果。樹木有千百種,為何古人特別指名要用無患木?這裡頭一定有些緣故。

在《酉陽雜俎續集》中說,無患木焚燒時,味道極香,可僻除惡氣。

除了無患木燃燒時,會散發出香味。也因為此木直而易劈,又極易燃。

  “阿唎瑟迦柴”既然有如此好處,照道理,佛祖所推薦的無患子木應該在中國被發揚光大,廣泛應用在薰香材料上才對,而非今日的隱而不彰。這也許是因為佛教經中國本土化以後,在中國本土有了香味更濃郁的植物,而導致“阿唎瑟迦柴”被冷落了。

無患木也並非一定要經焚燒才能發揮伏魔效果。《本草綱目》中有如下記載:「藏器曰」:桓,患字聲訛也。崔豹古今注云:昔有神巫寶毦,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木為棒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木為器用以厭鬼魅,故號曰無患,人又訛為木患也。〔時珍曰〕俗名為鬼見愁。其大意是說有一個叫寶毦的神巫,能以畫符唸咒召鬼,再用無患子樹棒將鬼打殺。人們認為這種樹為眾鬼所懼,所以稱為“無患”。

由此可見,鬼邪並非只畏懼無患木燃燒後的煙香,無患子棒就可以有避邪作用,可作打鬼棒。據說道士作法所用木劍等,也都愛用無患木製成,就是來自寶毦的典故。

(取材自王群光醫師與王才義副教授所著的「無患子的傳奇」)http://nhit.twiic.org/user/soap/book/index.html

圓一個美麗的荒野炫蜂夢 文:林耀國(自然名:藍鵲) 2010/01/13 15:47

我總相信,很多事情的發生都是從偶然開始。

        自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以來,環境教育始終是荒野非常重視,也著力最深的一環。千禧年前,不管在成人解說或兒童自然教育的區塊都已累積相當亮麗的成果,同時擁有寶貴的經驗。然而,我們並不以此而自滿,仍不斷思索,尋求一個更深層且可行的環境教育模式。因此,當我們在討論該送什麼千禧禮物給兒童的時候,偉文建議是否可以組織一個常態性的兒童團體,引領孩子長時間從自然環境的觀察與體悟中,累積自己的經驗與感動,豐富他的心靈,在往後的成長過程中成為生命滋養的來源。於是,荒野炫蜂團便在眾人的期待與祝福中誕生。

         從自然法則運行中獲得的啟發,炫蜂團始終以生命有機體的方式發展,因應主客觀環境的變化而隨機調整改變。從一開始的兒童團體定位演化成親子團體,這其中蘊含著許多對整體大環境的觀察與思考。

重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普遍家庭在越來越沈重的經濟壓力下,忙碌成為父母抽不出時間陪伴孩子的擋箭牌,親子關係於是成為嚴苛社會競爭下被犧牲的祭品。

        記得前些時候有某個汽車商的電視廣告,令我印象深刻,其大意是父親開車送兩個孩子上學,結果到了學校兒子說忘了拿小提琴,父親再折回家拿,接著又換女兒忘了東西,父親正要火冒三丈的時候,突然兒子開口了:「其實我們只是要多一點與你相處的時間。」這雖只是個商業廣告,卻一針見血的將孩子單純的想望表露無遺。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在外拼經濟,無非是想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過舒適的好日子,卻忽略了其實多數孩子最渴望的只是父母單純的陪伴而已。

        網路曾流傳一篇國外的文章:「秋去冬來,快速匆忙,猛然回頭,總發現時間流逝在不自覺當中,當人與人不能再以時間博感情,不願再以空間換真情,便期待以金錢、物質來滿足心中的空洞、不安。但是,當孩子在跑道上越過終點線時,父母即時的快門聲遠勝過事後的歡呼,那是生命的陪伴。」是的,生命的陪伴遠勝過所有你能給孩子的一切物質,而且無可取代。

        炫蜂團始終強調父母陪伴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我也經常給現代父母的建議是:「少一點物質;多一點陪伴。」我們發現每個人所經歷的生命經驗,會影響他生命涵養的內在核心。在生命與外在環境的互動中,會形成特有的行為模式。當在生命中發生的某一個事件發展到某種程度,也會影響他對自己內在的了解,及其與外在世界互動的方式。過程中如果能有家人與其分享,則會更進一步擴大經驗。在炫蜂團的發展歷程中,我清楚的看見這樣的影響。

社會教育與家庭連結

        我想多數人都會認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核心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家人間的互動關係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尤其是在現今傳統家庭結構瓦解、社會價值混亂、媒體的影響力凌駕一切時,父母扮演傳遞正確價值觀與進行品格教育的角色便越來越重要。

        成為父母並沒有標準手冊,也不需要任何證照。打從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開始,便需展開一場學習愛的旅程,而唯有透過陪伴與參與,才可能跟你孩子的生命有交集。炫蜂團以育成會的型態,將家長納入組織架構中,除了參與團集會活動的規劃、引導外,更安排各種豐富多樣的成長活動,擴展了每個人的生活領域和視野,在彼此的生命經驗分享中,相互激勵扶持,提供父母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平台。因此曾有伙伴在分享中說:「在積極參與和努力付出以後,才發現原來成長與改變最多的竟然是自己,參加炫蜂團活動已成為全家人的共同期待。」

傳遞正向的力量

        炫蜂團誕生於一個動盪的年代,不穩定的政局加上蕭條的經濟,社會上充斥著負面的能量,經媒體炒作更嚴重影響了集體價值觀,而對未來失去信心。

        在炫蜂團流傳一句名言,就是「把愛傳下去」。我們相信唯有被愛過,才會懂得去愛。而愛是最具能量的行動力,不管是對人或環境,在無條件分享愛的互動中,正向的能量不斷被傳遞、感染而擴大。

        也唯有在充滿愛與包容的情境裡,孩子方能重拾生活中的感動,重建對生命、周遭事物、環境的敏銳感受與情感流動的能力。

培育環境守護的種子

        炫蜂團的活動不僅僅是帶著孩子在大自然中嬉戲玩耍而已,所有親近、探索、認識自然的引導,都只是一種深具吸引力的過程,在過程中提高孩子對自然環境的敏感度和培養珍惜、尊重自然萬物的態度,進而產生關懷環境的動力,孩子們願意主動以實際行動為我們所居住的環境及萬物生靈付出關愛,才是炫蜂團真正的意義與目的。

        關愛自然生命與環境的故事,時時刻刻在炫蜂團中發生,從過去守護翠湖的螢光、建造傷鳥中途之家到低碳節能生活實踐,我驚訝於孩子所展現的潛能超乎想像,加上父母親的肯定與鼓勵,更累增其自信力,這樣的經驗,亦將成為日後守護環境的厚實基礎。

        自2001年成團以來,炫蜂團從未停止思索與演化,過去在許多伙伴熱情的投入後,炫蜂團的步軌已經越來越清晰而穩健。如今,炫蜂團更向下向上延伸,陸續成立了小蟻團及奔鹿團,將更紮實的將關愛自然、守護環境的種子深植孩子的心靈。這是環境教育的深耕與實現,需要更多伙伴的認同和參與,加入這個充滿愛與活力的大家族,成為演化過程的觸媒,在這塊夢想的園地親手栽育未來的希望。荒野親子團的未來會演化成什麼樣貌,沒有人可以預測,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有你的參與,這個世界必將改變,未來定會變得更美好!

讓我們並肩攜手來圓一個美麗的荒野炫蜂夢。

2015年2月19日

親子團活動豈僅是好玩而已? 文:林耀國(自然名:藍鵲)

        「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設計活動?好玩就好了吧?」「只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就已足夠,大可不用這麼麻煩~」偶而,我會間接聽到有些親子團的伙伴這樣訴說著。因應新的場地規劃和孩子們的喜好,親子團偶會安排單車活動,有一次我問領隊的導引員:「除了騎單車,是否規劃一些引導活動讓孩子們去覺察當地環境的特色?」得到的回答是:「沒有。」

       其實,孩子們天生有著好奇心,將他們帶到陌生環境中,即使沒有特別的活動設計,他們也會對人事物主動展開探索,但先決條件是,在繁忙的才藝學習和課業中,他們還珍貴地擁有探索的習慣和敏銳的觀察力。否則,僅僅體力的挑戰與一般的單車旅行並沒有差異。在一個強調建立人與環境關係的團體而言,單車不過是慢速移動的節能運具,它並不是主體,而是一種媒介,透過更多意涵的導引,讓孩子們在穿越不同環境的過程中,能對所到之處的人文生態有更敏銳的覺知與思考能力。

            每次,在規劃活動之前我都習慣與自己做些對話:「孩子們為什麼願意來參加活動?」「當他們把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交到你手上的時候,你可以利用這寶貴的時間傳遞什麼訊息給他們?」「你可以如何幫他們規劃既好玩又有意義的活動?」這樣的習慣與提醒,讓我在帶給孩子們每一場活動時都全神貫注並全力以赴。

        其實,經過專業的培訓與學習後,規劃活動並不困難,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是否願意用心在這樣的任務裡。遊戲是孩子們學習最自然的方式,也是最能吸引他們專注與投入,從孩子們的角度設計,好玩絕對是必要的。然而,讓成人找回自己在遊戲中快樂的心情,也才能有這樣的同理心。孩子們願意並期待來參與活動後,在好玩中富有教育的內涵則是設計者的挑戰,若輕易錯過這樣的機會,實在可惜。

        曾經,因為特殊機緣,某個團的孩子們得到地主的允許,可以在基地裡蓋間夢想的樹屋,大伙很認真的構思樹屋,是很棒的事情。小時候也曾有類似經驗,在家附近的大樹上建立一個專屬自己的秘密基地,雖然簡陋,至今都是生命裡美好的童年回憶。構思樹屋的過程是很好的環境教育機會,因此建議伙伴引導孩子們在參與中去思考幾個問題:「為什麼要蓋樹屋?」「樹屋要給誰使用?」「期待樹屋的功能有哪些?」「除了人,樹屋還可以與其他生物共享嗎?」「要多大的樹屋才能滿足這些功能?」「這種規模的樹屋需要考慮的結構問題?」「材料要如何取得?」「如何分工去完成?」「每個人所需擔負的角色是什麼?」「需要具備何種能力?」「要怎樣尋求協助?」「期程該如何規劃?」「樹屋的形式要如何融入環境之中?」「需不需要製作模型?」「能否事先計算樹屋的重量?」「要選擇什麼樹種?」「要多粗大的樹才能承載樹屋重量?」「選定樹之後,在開工之前要不要有個向樹祈求的儀式?」「蓋好之後,誰要負責日後的維護工作?」有的時候,問些適切的問題,會比直接給孩子答案來得有趣及重要。

        諸如此類的思考,會讓孩子們更清楚自己的動機與責任,而不只是為了蓋樹屋而蓋,在完成樹屋的歷程中,孩子們可以學習到的也將不僅是完成一個有形的樹屋而已。

        樹屋僅是個具吸引力的誘因,在思考的過程,孩子能開始學習去了解自己真正的動機與需要是什麼?及如何發掘問題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習評估這項需求的必要性與對環境衝擊是什麼?能否在人的需要與環境衝擊之間取得平衡?也許孩子們會決定不蓋樹屋,而改以其它更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例如在地面上蓋個高架屋,而不是蓋在樹上;也許最後還是決定蓋樹屋,但能採行最低衝擊的方式去完成。

        這是一種思維和心態的覺察過程,其實蓋樹屋這件事也是人類利用環境的縮影,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們去思考如何在人類的慾望與環境生態平衡間做出明智決定。當孩子長大後,也許有機會擁有一塊自然荒地,當他為了自身利益而想去開發利用時,這段蓋樹屋的記憶將會是很有意義的提醒與啟發。

        衷心期盼親子團的活動絕不僅是好玩而已,任何一個活動都是機會,也許一句話或一個動作,都有可能給孩子們帶來深遠的影響,所以,請認真看待我們可以改變未來的機會和每一次重要的任務,用心的去為孩子們規劃有意義的活動,相信除了對孩子們有意義,我們也會得到珍貴的經驗與體會,這將是非常有價值的過程。

安全是自然活動的最高準則 文:林耀國(自然名:藍鵲)

       夏季,是戶外活動的旺季,許多具威脅性的生物亦開始出沒在山林之中,部分籌辦親子活動的伙伴們也可能進入神經緊繃期。對此,我認為具有危機意識與提高警覺是很好的習慣,但過度恐慌實也沒必要,有時過度的擔憂會侷限孩子們的活動形態與範圍,少了許多在自然環境中探索的機會,也剝奪了冒險的樂趣。如何安全的讓孩子們有機會體驗「控制中的冒險」,讓他們擁有足夠的自由進入充滿野趣的環境,盡情地探索,並從完成安全的冒險中建立自信,才是籌劃活動者要掌握的重點。

        在野外,應鼓勵孩子去「注意」安全,教導他們如何克服恐懼和保護自己,而不僅是「要小心」,在活動中提心吊膽無法盡興。所謂的危險生物均非以人類為掠食對象,會發生攻擊行為,充其量不過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只要不做出莽撞侵犯的行為,通常彼此皆能相安無事。我在野外行走多年,也從來沒有遇過任何生物讓我們感到恐懼的。成人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學習判斷,例如,當發現有少數虎頭蜂在附近盤旋時,必須立即停止前進;攀爬岩石時,不應將手伸進沒有檢查過的石縫中,諸如此類的提醒,只要對自然的運作多一點觀察和覺知,是可以避開危險的。

        天底下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即便在都市或家裡,我們熟悉的環境中仍可能潛藏著許多危機。重者墜樓、失火、觸電、一氧化炭中毒;輕者燙傷、夾傷、扭傷、滑倒等等,各式各樣的意外傷害時有所聞。何況當身處於陌生的自然環境中,更相對的提高了危險發生的機率。「既然自然環境中潛藏著眾多不確定的危機,我們是不是要盡量避免進入野地?」有伙伴提出以上的疑惑,我並不這樣認為,就如同我們明知馬路上車多,發生車禍的可能性很高,是否就足不出戶?重點不在於自然環境中存在多少危險因子,而在於我們是否有敏銳的觀察力、足夠的警覺心與事前的預防準備工作是否確實。

        事實上,大部分的「意外」,並非真的在「意料之外」,多數意外的發生都有其脈絡可循,某些「前因」將導致「後果」,而這些前因主要包含下列幾點,在此提供大家做參考:

一、  對於活動場地環境特性的不熟悉

活動規劃者應該事前對活動地點的環境與地形進行仔細的探勘與評估。例如陡坡、斷崖、陷落的地段、碎石坡、溪谷或剛發生坍方的地點,是較易發生落石的地方,特別是下雨或雨過放晴的日子。倘若活動會行經這些路段,應該要提高警覺,最好能繞道而行,若必須行走以上路段,也應有周全的防護措施,譬如戴頭盔,並有人擔任警戒,隨時注意落石的發生,並且讓每人保持五公尺以上的適當距離,以防有落石發生時閃避不及。萬一遇到落石時,應利用地形物躲到崖壁下,大樹後,或以手臂、背包遮擋,以保護頭部;聽或見落石距離尚遠,則應注意落石滾動的方向,再依其相反方向閃避。若不幸有伙伴遭落石擊中,應等落石完全停止後,先將傷者移到安全的地方,再施行急救,同時注意脊椎受傷者需安全固定後才可移動等。
探勘,是非常重要的前置作業,不能抱著走馬看花或只是伙伴們「先玩一遍」的心態,除了各項活動場地選定,亦應將當地的地形、地質、氣候、生態特性及安全維護、生活需要、救援補給等相關考量納入評估。各團應該安排深入的學習或由有經驗的伙伴帶領確實的探勘。

二、  對具威脅性生物的生態習性不了解

        活動帶領者應充實自己對野生動物習性的認識與了解。夏季是蛇類出沒的高峰期,也是大部分人揮之不去的夢饜,但以我個人的經驗,能夠在野外遇見蛇類真是值得慶幸,平均一年遇見的蛇,不超過十根手指頭。要避開蛇吻也不難,當在草地或灌木地帶行走時,可以樹枝或竹竿隨時撥弄幾下,正所謂「打草驚蛇」,行進速度不要太快,讓牠們有足夠時間規避,免得雙方狹路相遇,引起無謂的傷害。溼地是蛙類的重要棲息環境,因為食物鏈的關係,潛伏蛇類也最多,必要接近時,須仔細探察,然後再進行活動。

        有些蛇屬於樹上蛇,例如經常在溪邊出沒的赤尾鮐(赤尾青竹絲)常會盤在樹枝上等待獵物,在低頭尋蛇的時候也要記得抬頭巡視。若得翻動石塊或木頭,探察樹穴、水穴或岩石縫隙,都要小心行事,不能冒然行動。

        被蛇咬傷並不等於中了蛇毒,一般被毒蛇咬傷後發生中毒症狀只有1/2~2/3之譜。其中又只有約1/4的毒蛇傷患有顯著的全身中毒症狀。就此看來,毒蛇之毒並不如想像那麼嚴重,反而是傷患本身的驚駭心理妨礙了治療的時機與效果。急救的要領是要懂得判斷蛇傷,萬一不幸被蛇咬傷了,需冷靜面對,蛇不一定是毒蛇,即使是毒蛇,最高的死亡率也不過是百分之廿八,最好儘量鎮靜先判斷蛇傷的類別,再採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否則徒然慌亂反而誤事。
每年的九至十一月為虎頭蜂幼蜂成蛹的時節,此時成蜂的警戒性及攻擊性最強,在陰雨天及經過人跡罕至的草徑、草叢時,如果太接近蜂巢的警戒範圍,或者侵犯到它,就很可能遭到蜂螫。被蜂螫到時會出現紅腫、疼痛、麻刺感、發燒、出汗、噁心、抽搐、痙攣、休克等症狀。急救的方式為先用消毒的針或鑷子挑出毒刺(千萬不能用手,以免將毒針上的毒囊殘毒再擠入體內),再以氨水、蘇打水中和毒性,野外常見的姑婆芋汁液也可用來緩和症狀,或可用冰敷或止血帶來減低毒液的吸收。若為虎頭蜂螫傷,切忌跑動,應立即以毒蛇咬到的相同方式急救後,送醫處理。要預防蜂群攻擊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侵犯牠們,切記,不要故意挑動或以石塊攻擊蜂窩,遇少數巡守蜂時應停止動作,靜立等待牠們離去;遇蜂群圍攻時,要避免揮打等挑釁動作,迅速脫下衣物遮蔽身體,同時往後方退去。

        昆蟲咬人時可能會將病菌帶到傷口上,使人感染疾病,因此野外活動最好是穿長袖長褲,除了防曬也可降低蟲咬的機會。遭蚊蟲叮咬後,可擦些清涼油之類的東西,或將被攻擊的部位浸入水中止癢。舉尾蟻會在樹枝上築巢,爬樹時須格外小心,萬一遭其螫咬,利用冷水肥皂清洗即可。

        以上相關的野外常見具威脅性生物的生態習性與急救處理方法,仿間有許多書籍及訊息,活動規劃及帶領者應隨時補充及留意。

三、  活動帶領者的經驗不足

       活動帶領者是否擁有足夠的經驗去判斷可能的危險,同時能立即作出正確的反應,也是讓活動參與者避開危險的重要因素。但經驗需要從平時活動中累積,在無豐富經驗者隨行的情況下,建議不要冒然從事高風險活動,例如溯溪、攀岩、泛舟等。如必要進行此類活動則務必事先請教有經驗之伙伴相關注意事項,盡可能做好事前防範準備,將風險降至最低。

        季節與氣候因素也必須慎重考量,不只是防曬或雨天備案而已。很多機會我們會帶領孩子進入山區進行活動,山區的氣候變化也是影響活動安危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出發前蒐集並瞭解活動山區之氣象預報及變化趨勢,並做好萬全的準備。沿途應觀察風、雲、濕氣、溫度、動植物等的狀況,隨時掌握山區的氣象變化。雨具是不論天氣的陰晴、行程的遠近,均需準備的裝備,因為除了地形雨之外,晨露、濃霧等情況,都可能需要用到雨具。此外,當天候惡劣,嚴重影響行程及安全時,應立即停止活動,做適當的避難措施。山區豪雨極易引起山洪暴發,也應儘量避開經過溪谷的路線,若遇山洪暴發,不可勉強涉溪,可採高繞的方式或等山洪過去後再通過較為安全。

        萬一發生意外事故時,幾乎每個人都必須應付自己和彼此的焦慮,甚或驚慌。然而,做為活動的帶領者必須有能力去處理這些反應,而不是受其它人感染,自己也變得動彈不得。倘若產生強烈的焦慮感,可能會暫時喪失評估全盤情勢的能力,身體的反應也會較為不靈敏並充滿恐懼,再度發生意外的機會也將隨之增加或惡化。危險或意外發生時,首要任務是要先使自己冷靜下來,認清驚惶反應的原因,並能即刻地克服驚惶反應,將精神專注於緩慢穩定的深呼吸上,按步就班,用清晰的頭腦思考安全的行動方案,然後從方案中擇其一,貫徹實行,帶領大家脫離危險或妥善的處理已經發生的意外。

        經驗雖然複製不易,但越多的帶領及參與活動的機會,可以更快建構出足夠的經驗與能力,所以,當自己還是初階帶領人或活動參與者時,若沒適時掌握機會向資深伙伴悉心學習及累積經驗,實屬可惜。

四、  輕忽心態與判斷錯誤

        最容易讓活動參與者暴露在高危險環境中的,就是帶領者的過度自信與所謂的「平安順利」效應,認為活動地點已經去過很多次,對環境很熟,不會有問題,或曾經參加過很多次類似活動,也沒遇過危險,殊不知可能的危險已經在當時有經驗者的帶領下避開,而不自知;過去未曾發生,不代表將來不會發生。

        活動參與者的特質與體能也是必須留意的,在步道活動時,應顧及孩子們的體力不同而排列隊形,如安排體力中等的孩子走前面,體力較弱或不易掌控行動者走中間,並請熟悉路線的成人墊後押隊,隨時調整行進速度,以防有孩子因體力不支、路線不熟而脫隊迷路。最好能事先將行走路線及集合地點對孩子們做說明或發給路線圖,並叮嚀切勿偏離步道擅自進入濃密的芒草林或箭竹林。

        夏日戶外活動相當容易發生中暑的現象,造成中暑的原因是由於環境濕熱、無風,長時間曝曬在烈陽下,人體無法藉由排汗來散熱,因而產生的生理反應。中暑的症狀有:全身發熱(體溫可能上升至40℃ 以上)、頭痛、暈眩、虛弱、嘔心、抽筋、皮膚熱燙而泛潮紅、不流汗、脈搏強而有力、呼吸有雜音等,若發生中暑情形,可能很快就會失去意識。

        對中暑患者的急救方式為將患者移到陰涼的地方,除去衣物,用濕冷的衣物包裹著身體,保持潮濕,搧風,並以濕毛巾擦拭患者,直到體溫下降至38℃ 。若患者意識清醒,可讓他以半坐的姿勢休息,頭部及肩膀加以支撐。若已失去意識,則以復原臥姿躺下,等到體溫下降,再改用乾衣物覆蓋,並讓其充分休息。若體溫再度升高,則重複以上步驟直到降溫為止。

        曾經有一年夏天,基隆的某童軍團舉辦濱海團集會活動,那段海岸線沒有任何遮蔭物,活動至中午,烈日當頭,有位小童軍不支中暑倒地,因為服務員要繼續帶領活動,就請兩位同隊伙伴扶持他去陰涼處休息,兩位小童軍舉目四望,附近既無喬木亦無人工建築,只有一塊巨石底下有陰影,於是就將人扶持到巨石下休息,結果悲劇發生了,巨石突出部分突然崩落,其中兩位小童軍當場慘死,另一位身受重傷,幸運逃過一劫。事後據知,家長一方面認為是不可抗拒的天然意外,同時顧及服務員也是志工性質,因此沒有追究責任。但永久的傷痛已經造成,縱使領隊的服務員自責不已,亦喚不回寶貴的生命,成了一輩子的遺憾。如果場地探勘與活動帶領人具有足夠經驗或多些警覺性,這種意外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其一,探勘時若發現活動場地空曠且無遮蔭,夏日艷陽高照,又長時間活動,就應該意會到可能會有人中暑,如果不能更換場地,也應事前準備好防曬裝備,如大型遮陽傘或遮陽棚,或請個人戴遮陽帽及攜帶濕毛巾或扇子,降低中暑的可能性。

        其二,巨石下並非安全處所,海邊的石頭經強烈的風化作用,原本就脆弱,尤其是前幾天才下過雨,雨水滲入石縫中,經太陽高溫曝曬而膨脹,極可能導致石頭爆裂而崩落。同時活動要安排具有醫護常識的成人隨行協助處理,並將患者帶至安全處所休息。以上這些考量,如果事先都有顧及,相信悲劇應不會發生,這是個典型的經驗不足加上輕忽心態與判斷錯誤的慘痛案例。

        整體來說,活動規劃者需有事前進行風險評估的習慣,風險評估的目的,是要讓認知的風險和真正風險相符,然後設定團體可以接受風險的範圍,再做決策。要考量任何種類意外的嚴重性、發生的機率與處於風險的時間長短,並做好因應措施與準備。危險並不可怕,過度的自信才可怕,當我們為孩子們規劃許多戶外活動時,實在不能以「不會那麼倒霉和期待老天保佑」的心情來做事,這想法本身就有很大的風險。

        孩子活動力旺盛,活動範圍廣,不容易掌控,都應該在活動規劃階段納入安全考量;在活動進行中隨時保持高度的危險警覺性;在危險發生時能保持鎮定,有能力做必要的判斷與正確處置,如此才能確保我們的活動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

        不管甚麼樣的意外與危險,都是在團體裡不願意遇見的,一失足成千古恨,每一次的活動安全,都該用全新的精神與態度,審慎面對,輕忽心態會讓自己及伙伴置身於危險中而不自知。

        以上幾項提醒,邀請所有活動規劃者學習及思考,期許在大家的用心和努力下,孩子們和我們在每一次的聚會裡,都有著美好快樂的回憶,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大家共勉。

荒野的棲地守護行動 文:林耀國(自然名:藍鵲 )

           “荒野保護協會為依法設立之公益社會團體,是一個由尋常老百姓自發組成的環境保護團體。自1995 年成立以來,以關懷台灣為出發點,放眼全世界,致力以全民參與的方式,透過自然教育、棲地保育與守護行動,推動台灣及全球荒野保護的工作,為我們及下一代締造美好的自然環境。”這是荒野協會在網站上讓民眾了解荒野的第一段文字。十多年來,一群“尋常老百姓”為這份共同的熱情,在各個角落裡持續地默默付出著。

        過去,部分以環境議題行動為主力的友會曾對荒野存在著成見,認為荒野徒然吸附廣大的社會人力資源,卻不積極參與議題操作,諸如遊行或抗爭等行動,只會帶著民眾遊山玩水,他們質疑著若等到環境遭破壞殆盡了,哪還能有美麗的地方提供民眾欣賞大自然的美好?這樣的指責有幾分道理,其實,在荒野內部也存在著類似的聲音。但,當時荒野的領導核心自評環境議題並非所擅長的領域,喜愛大自然的這群人要丟雞蛋也沒比別人丟得準,這類抗爭的方式並無法發揮當時資源的最大效益,仍決定保持溫和對話的調性,一方面從參與影響環境政策的面向著手,另一方面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從教化人心的途徑,提升國人的環境素養,為環境議題儲備民眾支持力量。多年下來,確實也看見一些成效,證明當年荒野「拯救荒地得先拯救荒心」的堅持也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面對強大的利益結構體加上素以高舉經濟發展大旗的政府護航,歷年來台灣的環境運動鮮少有成功案例,這是不爭的事實。面對這種狀況,環團沒有悲觀的權利,也沒有分裂的本錢,惟有更多元、更緊密的合作分工,才能有絲毫勝算。要讓自然環境保持安全健康,生物多樣性是首先的要件,不同特質的人聚合在一起方能激盪出更多的可能性,環團的類型與調性亦是如此,只要是終極目標相同,彼此可以容許以不同路徑前進,偶而交會偶而分離。

        反觀,荒野的志工組織也是一樣,志工是荒野最主要的資源,自創會以來,荒野搭建了十五種不同類型的志工平台,讓不同意願與專長的民眾能在荒野中找到一個施力點及願意停駐的地方,奉獻自己的時間與能力,同為環境盡一分心力,多樣化的尊重與接納,也是荒野之所以能迅速蓬勃發展的主因。志願工作是台灣十分珍貴的社會樣貌,隨著志工服務內容特質的不同,志工平台的歧異性也相對提高,這份歧異性也許看似沒有齊步走的安全與規律,但終歸方向一致,對環境守護的企望是相同無異的。一台只有引擎的車子無法上路,引擎是車子的動力來源,但也必須有車體、車輪和其它零組件的搭配才算完整,這是簡單的道理,荒野多面向的志工群組也正是這種概念。

        多年來,偶有荒野夥伴提出回歸荒野宗旨的建言,但荒野宗旨是什麼?也許有很多荒野夥伴並不清楚,「希望藉由民間的力量,透過購買、長期租借、委託或捐贈,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並希望儘可能讓大自然自己經營自己,恢復生機,而我們及後代子孫,將能從刻意留下來的台灣荒野中,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這,就是荒野成立的宗旨~棲地圈護行動。

        與「棲地圈護」任務最貼近的志工群組應是環境信託委員會、棲地工作委員會和自然中心發展委員會,環境信託委員會主責研究如何透過環境信託的途徑取得土地的管理權;棲地工作委員會執行棲地圈護與監測工作,並培養棲地管理人才;自然中心發展委員會則以明智利用野地做為環境教育基地為主要工作。但這其中有兩個是新成立的群組,尚未發展成熟。未來,荒野若想在「棲地圈護」實務上有更積極的作為,勢必要投注更多能量在這三個志工群組之上。

        雖然,棲地圈護行動是荒野的終極目標,但絕大多數民眾並不明白保護自然野地的價值與重要性,一般人從缺乏自然感受力到願意挺身守護自然,是需要循序漸進引導的。史福萊瑞普(SFLERAP)理論中提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區分為七個不同階段,分別是觀看自然、感受自然、傾聽自然、體驗自然、閱讀自然、欣賞自然,最後才是保護自然,也就是說,重新喚起民眾對自然環境的覺知能力是很重要的,前六個階段基本上都需要透過環境教育的歷程來完成。因此,環境教育成了荒野著力最深的一個重點工作,十五個志工群組當中以環境教育為主軸的就佔了七個為最多。

        環視這些志工群組的工作內容,看似偏離了荒野宗旨~棲地圈護行動,實際上,只是志工服務特質的不同,造成了廣度與深度的差異。每個志工群組的誕生都蘊含著眾多夥伴良善的動機,不同的志工群組,也許規模不同,功能迴異,卻各有其不容忽視的重要性。這也呼應著荒野宗旨裡隱含的棲地圈護最終目的「…我們及後代子孫,將能從刻意留下來的台灣荒野中,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引領民眾在野地裡「探知自然的奧妙」與「領悟生命的意義」,這樣的服務型態,也在不同角度上符合著荒野宗旨所闡述的內涵。環境守護的急迫性與長遠性,同樣需要更多的心力攜手努力。

        荒野親子團所提倡的三生教育~生態、生活、生命教育,長期以來引領夥伴們從環境覺知、認識、態度、行為到行動上逐步改變外,亦以為明日台灣厚植守護力量為依歸,在孩子的幼年關鍵時期,培養孩子的環境敏感度及關懷與行動的能力,並製造機會讓他們證明可以做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事。這些向下紮根的引導都是很重要的歷程,只要方向沒有偏誤,相信到了高中階段的翔鷹團成立之後,孩子們所呈現出來的環境關懷行動力,將讓我們刮目相看。十二年前,當提出炫蜂團構想時,有些人並不看好,現在也開始大力倡議兒童環境教育的必要性。且讓我們用寬闊的胸襟給這些在親子團長大的孩子們一個等待,未來的他們會用實際行動展現對美麗野地的守護力量,不只在台灣,也將會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裡散佈這份種子長成的美好果實。

來自野地的生命能量 文:林耀國(自然名:藍鵲)

我把鞋子脫掉,去感覺大地的體溫;把耳朵打開,去聆聽自然的天籟;用手去觸摸,樹幹和岩石的紋理;用肌膚去擁抱,山風和雨珠的溫柔;用心和眼去窺探,色彩繽紛的世界。
        自三十五億年前生命形成之後,數千萬種生物就在地球上不斷演化,彼此共生共榮、環環相扣,編織成一個綿密複雜的生命之網,而人類也是這網中的一部份,與其它生物血脈相連,人類的世界和自然生物的王國並沒有明確的分野,也沒有所謂的我們和牠們,生物圈完全融合在一起,所有的生物都是一體的。若回溯基因的根源,所有自然生物和我們都有血緣關係,都是親戚,只是在演化的長河中,各自為適應不同的棲地環境,而演化改變成截然不同的樣貌,久而久之,人類已遺忘海水的鹹味,疏離那孕育生命的母體。

         綜觀生物的演化歷程,絕大多數的生物為了存續都是不斷演化自己以適應環境的改變,然而人類憑著獨特的聰明才智,不單能快速的適應環境變遷,還能藉由科技文明的發展去改變居住的環境。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快速的將許多生態系改變成農田果園、城市住宅或各種不同用途的人工建築,建起一座座水泥叢林,將人們包覆在其中,久居城市的人與自然漸行漸遠,感官和心靈的敏銳度也逐漸變得遲鈍。

        大地是活生生的有機體,她會呼吸,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現代生活的忙碌已讓我們忘了接受她的滋養,住在都市裡的人們,可以幾天、幾星期,甚至幾個月都不曾赤足接觸大地。我們每天穿著鞋子走在有如大地厚重外殼的水泥步道或柏油路上,感覺不到大地之母的體溫。然而親近自然是人類的本能,無法被教導,只能親自用身體和心靈去實際接觸與感受,逐漸開啟那扇與自然之間鏽蝕的大門。即使去觀察、觸摸一隻跳躍的蝗蟲、一塊千萬年的岩石、一棵佇立不語的大樹、一朵搖曳生姿的野花甚至一片幻化萬千的雲彩,相信都能觸動心弦而趣味盎然,並從中獲得許多感動和啟示。

        荒野是生命的源頭;人類的原鄉。在情感上,進入荒野地,並非離家,而是回家,是回到心靈的故鄉。一直認為,對自然的理解不需經過大腦的思索辨證,而是心靈的感受領會。畢竟人類的智慧發展並非如想像的偉大,雖然很多人總喜歡用吹噓自大來掩飾自己的渺小,卻又經常在幻化無窮的自然中捉襟見肘,顯露出懵懂無知的馬尾。

        當我們踏上野地,土地就教導我們寶貴的第一課。大多數人容易被鮮豔翠綠的花草樹木或躍動的生物所吸引,也經常仰望星空讚嘆宇宙之浩瀚,卻很少彎腰低頭俯視腳下這片泥土地,然而土地卻隱藏著深層的智慧與胸襟,生養萬物而隱身不語。它教導我們真正的智慧在於隱藏;真正的才華在於沈默,土地讓花草樹木蓬勃生長,供應他們無缺的養分,縱使委身在地、任人踩踏卻已顯現了無窮的生命力。如果我們能低下頭、彎下腰,才能學會大地的謙卑、寬容、慈愛與承擔。

        有時,在幽暗的密林中行走,穿透樹梢閃進的一道陽光,也都可以帶來寶貴的啟示。光必須藉由黑暗而顯現,因為在光亮的環境中,我們不容易覺察光的存在,唯有在黑暗中方知光的可貴,光在黑暗中能讓依賴視覺的動物有安全感,幫助其看清楚身處的環境與前進的方向。若以此對照我們的生命,有時我們難免會面臨挫折而陷入情緒低潮,封閉心靈猶如漆暗的密室,陷於深淵而難以自拔,在混濁紛亂的思緒裡尋不著人生的方向,這時就需要光的幫助,而心靈之光就是正向思維,正向的能量能指引心靈找到出口,讓生命重見陽光。

        我也喜歡到溼地觀鳥,但並不急著辨識鳥種,純粹只是欣賞牠們的美麗和悠雅的姿態。望到出神,腦海偶而會浮現電影「鵬程千萬里」的動人影像,一群群候鳥在季節變換時,披風沐雨飛越高山大海或沙漠冰原,為了生存而歷經長達數千英哩;漫長且充滿險阻的艱辛旅程。除了感佩這批嬌客生命之堅韌,也好奇牠們如何在廣大無垠的天際找到正確的方向?雖然已有許多自然科學的研究發表,指出係根據太陽星辰等天象變化或地磁而辨識方向。但我寧願相信,在每隻候鳥的體內都有著一條隱形的路徑,牠們依循這條路線的指引,堅信不移的朝著望不見的下一個目的地飛翔,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候鳥告訴我們,在每個人心中總存有一些夢想,而夢想只會發生在看不見的未來,如果老抱持著悲觀的心態,因為無法預見而不相信夢想,不願朝著夢想付出努力,那麼夢想終歸只是夢想,圓夢將成為永不可能之事。
   
        我深信,透過雙眼所看見的只是大自然外貌顏色的表相,然而附予在所有色彩後面,動人的生命與內蘊和萬物演化的智慧,卻需要更敏銳的心去細微感受,透過愛與關懷,我們可以讓原本看不見的~被看見。走出戶外親自去體驗大自然和所有奇妙的生物,而非透過一個 六十公分 寬冰冷的螢幕,用心去感受每一個自然的律動,不論是山風、流水、樹林或在荒野偶遇的生命,細細領會造物者隱藏在其中的啟示,相信必能獲得許多珍貴的生命能量。為了我們自己和摯愛的下一代,為了保護大自然的美好,再沒有任何方法會比了解我們所居往的世界更好,而且還能從中發現許多樂趣!

鹿影追蹤…探索夢想中的奔鹿 -----文:林耀國( 自然名:藍鵲)

        自從北二基時不經意的躍起,在草地留下鹿影之後,奔鹿的影像就不斷在我的腦中縈繞,伙伴們殷切的期盼時時在我的心裡發酵,常常這種急迫感也會讓我在午夜陷入苦思而輾轉難眠。

        一直以來,對於奔鹿階段我懷有很高的期待。在蟻蜂鹿鷹四個階段中,我始終認為奔鹿將會是難度最高,但也是最具關鍵性的一個階段,或許這就是使得我不得不更謹慎(或說保守)的主因。大體來說,小蟻及炫蜂階段仍屬生態概念的啟蒙及基礎能力的養成階段,活動多由導引團隊先規劃好然後執行,而奔鹿則是把自主權交還給孩子,由導引員協助或孩子自己設定目標,再決定如何逐步完成目標及過程中所有必要的學習,導引員將不再是主導的角色,而是退居到孩子的身旁成為一個諮詢與啟發者,對於奔鹿導引員而言,「如何引導」將比「能教什麼」更重要,在學習這條路上,我們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者,而是與孩子一同探索學習的參與者。我們必須對學習過程有正確的認識與洞察,許多無法預期的不確定性更讓這角色的拿捏不容易,也深具挑戰性,但這過程不僅對提升孩子的學習效能有幫助,對導引員本身也將受用無窮。

       對於奔鹿階段,我期待能夠逐步協助孩子養成以下的五項能力:

一、獨自探索世界

        我們總希望孩子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卻又經常忍不住插手為他們安排好一切,這不但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也同時暗示他們沒能力把事情做好。德國的飄鳥精神鼓勵年輕人勇於自我挑戰,用足跡來探索世界,我認為這應是年輕世代的權力,也是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體驗。

二、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在炫蜂階段活動的主軸是放在對自然與生命的感受與體驗,其次才是知識的累積。為了銜接炫蜂的學習,知識觸角的擴展將成為基礎能力,然而填鴨式的知識傳遞毫無意義,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好奇與探索的動力是否被啟動。奔鹿導引員首先要克服過去錯誤的「知無不言」觀念,而是要將他們逆轉成一個擁有四歲孩子好奇心的青少年。

三、具備探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更重視孩子如何得到答案,而非答案本身的時候,會發現這個新世代的孩子思考或邏輯能力不夠好,求知、探尋問題的技巧普遍並不理想。從我過去對年輕學子演講的經驗裡得知要他們問出深刻的問題非常困難,但這卻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孩子經常被教導了太多「答案」,好奇心早被扼殺,甚至來不及發問就被告知答案,正因為是被動學習,所以導致學習效果非常有限。如何引導孩子從觀察中發掘問題,並具備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將會是奔鹿階段很重要的一環。

        奔鹿將以「參與式學習」(Active Learning)做為主要的學習模式,透過討論與實作等方法去尋求問題的解決,這不單能加深孩子的印象,更能讓孩子自我觀察並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譬如自己開車到某處,因為參與其中,握著方向盤主導一切,比起搭計程車,對環境會更為熟悉。孩子曾經親自動手解決問題、或是試著解釋給別人聽,效果肯定遠比導引員的教導更好。

四、能把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

        過去我們的教育體制都在教導如何增強競爭力,讓自己成為佼佼者,卻鮮少教導如何合作,集個人力量化為群體力量。溝通是合作的基礎,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將不可能促成群體合作的整體表現。因此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將自己的觀點解釋給同儕聽,或為自己的意見辯護,並理性的尋求他人認同與支持將是很重要的一項能力。不同意見的理解與包容也是溝通過程不可或缺的,惟有同儕間互相提供回饋意見,歷經激盪、磨合、修正而產生的共識,才是觀察群體合作能否成功的關鍵。

五、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思維看問題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裡,如何跳脫慣性思考的框架,用一種嶄新的思維看待問題,並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式,創造力將成為提升生存能力的利器。我相信創造力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一種本能,只是在一切講求複製、速成的社會主流中逐漸喪失,奔鹿階段更需要協助孩子重新看見或找回的這項本能。

         觀察當今青少年的特質,相較於過去資訊貧乏、物質條件差的年代,隨著資訊科技的創新、發展,知識隨手可得,比較正面的是他們更加聰明、開放、活潑、高大,但也發現一些負面的特質,譬如他們興趣的範圍縮小了、行為更加的"速食"、表現出"社會性的退縮"、變得更內向、他們花在室內的時間更多、與機器遊戲感覺更自在、有些男生變得更柔弱、有些女生變得陽剛、更沒有耐心、缺少勇氣、迴避困難的事情、體力變差、沒有同情心、朋友變少了、更自私、憂鬱、物質化、比較不忠心、及不尊重他人。這些都是普遍的現象,也是教育者不容忽視的事實,因此,可以發現各國教育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改變,就是從強調知識的吸收,到愈來愈重視關鍵能力的培養。

        大自然隱藏著無窮盡的智慧,是一本值得用一輩子學習的百科全書,人生所需具備的種種能力都可以從中求取,因此奔鹿最好的學習場域應是在戶外。但不要誤將奔鹿侷限在狹隘的對自然或人為環境的認識與理解。在完成所有活動的過程中,更重要的學習包括自身能力的提升、與他人互動、參與社會的能力,還有時間管理、解決問題、蒐集資訊、有效運用資訊的能力,引導孩子願意擁抱改變、勇於創新,能夠自我設定目標、策略,然後逐步去追求實現的精神,將會是奔鹿階段的重點目標與挑戰。

關於奔鹿活動的思維 文:鄭弘杰(巒大杉 寫於南區總團長任內)2011/11/16

Dear All:
從高二團成立奔鹿團以來,至今年11月5日南一團成立全國第二個奔鹿團,從北到南,全國親子團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提出申請奔鹿籌備團。
這段期間,對於奔鹿團的活動型態,陸續出現兩大問題,其一,怎樣的活動型態才是符合奔鹿活動的型態?其二,對於短期間全國陸續成立這麼多的奔鹿團,如何遵守荒野親子團的理念與特質,維護小鹿們的學習權益與活動品質,而不至淪為生態旅遊團,甚至觀光消費團?
由於,薄雪草和我是協助高二親子團成立全國第一個奔鹿團和南一親子團成立全國第二個奔鹿團,因此,常常被徵詢上述兩個問題或類似問題。
在多次口頭分享之後,茲整理奔鹿團的活動思維一文,以利供大家參考,並避免口耳相傳之傳聞落差,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另外,本文謹為個人經驗分享,凡我親子團先進,對於內文或有不一樣見解,無需費心論辯。我只想提醒:一切回到初衷,我們想給自己的孩子們一段什麼樣的青春歲月?千萬記住:你的孩子是你自己的,捫心自問如何善待自己的孩子,不須費心費時與別人爭論。
荒野親子團長工
巒大杉謹識2011/11/17


        在荒野親子團中的大小蟻、大小蜂、大小鹿們是幸福的!

        許多時候,當大家沉睡在夢鄉時,親子團的許多工作伙伴們徹夜未眠,在跟大家分享自己在親子團團集會感受到的感動,而這些感動都來自團集會前,用心思考:要給孩子們什麼?收集資料,構思籌劃;團集會中的帶領體驗、引導反思與整理;團集會後的欣賞、感動與分享。

        這中間,還包括一群工作伙伴們的絕佳合作默契,這個默契來自大家長久的荒野情、親子愛,這一切,從感動到行動再產生更多的感動,我身為一旁的陪伴者、參與者、支持者,除了感動還是感動,除了感恩只有再感恩。

       在北、中、南親子團中,受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長久以來,一直有一個口頭禪:「好玩就好,輕鬆就好。」口耳相傳說久了,好像也成了親子團的主流價值,而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帶著孩子加入荒野親子團的初衷。可是,當自己花了寶貴的時間、金錢、精神,陪著自己的孩子,一個月一天或兩天,出來參加團集會時,難道只是為了:「好玩就好,輕鬆就好。」?

        尤其,當生命是一直向前成長的,從不停歇等待的。雖然,我們一直告訴自己,一生有許多的等待。可是,當我們陪伴孩子一起度過他們寶貴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少年時,我們卻有「趕路」的心情。當我們透過體驗學習、努力的引導孩子們,累積一些成長經驗與生命價值後,如何將這些努力過程的經驗,分享、傳承出去,我們更有「急著趕路」的心情。
因為,工作團隊成員們的生命也是一直向前成長的,我們的生命無法一直停留在一個階段,我們無法替大家過大家的生命,也無法取代大家在孩子生命中、在家庭中、在團體中的角色與功能。

        「好玩就好,輕鬆就好。」或是「態度嚴肅、方式輕鬆,讓自己的生命充實有價值,讓親子的回憶繽紛精彩。」都是大家的選擇,我們無法也不能左右,更沒有責任與義務去勸說或說服。

        最近,我一直在跟大家分享我對奔鹿的運作模式的思考:對於奔鹿孩子們的陪伴與引導,我們是著重在「選手式的體能訓練」;或是「滿足帶領者有能力陪伴與引導奔鹿孩子們完成一項目標任務的成就感」;還是「針對每位孩子的特質,陪伴與引導奔鹿孩子們透過體驗教育,學習觀點、創意、寬容、善良、改變、學習、合作、領導,這八件人生基本能力。」對於我自己的孩子與所有奔鹿的孩子們,我的選擇是最後一個。

       這八件人生基本能力其實是作為一位全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千萬別將它當作教條等閒視之。茲摘要分述如下:

觀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是考量所有的觀點,無論他人與我們的立場如何天差地別;在衝突中,可能會有一個以上的正確觀點,因此必須了解每一個人的立場,才能達成共識。

創意:理解的知識越多,我們越有機會發明另類的創意方法,有能力組合更多的元素;為了開發新的創意,我們必須用特殊角度,觀察一般現象。

寬容:在團隊裡要求寬容必須剛柔並濟。只有要求、沒有寬容和只有寬容、沒有要求一樣糟糕;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同理心永遠派得上用場。

善良: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暗中陷害,改變了自己善良的本性;你多花一秒中思考怎麼報復別人,等於多浪費了一秒時間,擔擱了自己的新計劃。

改變:「這事兒一直是這麼做的!」這句話的骨子裡其實是:我們過去有過去的老規矩。它不能是、也不該是拒絕變革的藉口;一個忙得不可開交的組織,成員根本沒有時間八卦。

學習:成功至少讓我們遲鈍百分之三十。日常生活提供我們永無止盡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要錯過,好好思考身邊的學習素材。

合作:團隊合作是一個永恆的學習,不斷測試你到底有多謙虛、服務他人的意願有多堅強;團隊合作的關鍵在於:你要承認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完美的人。

領導:領導應該協助夥伴完成他們的目標,但要確定夥伴自己動手,不能越殂代庖;衡量一個人的領導能力,不是看他是誰,而是看他帶出怎樣的團隊。
(詳細內容可參閱Juan Mateo著作「學習就這8件事」一書,臉譜出版)

        除了上述這八件人生基本能力,為了更聚焦奔鹿階段的學習焦點,荒野親子團第一批奔鹿團員們,聚會討論出四個生活規律:「我能夠獨立自主,接受自我的挑戰。我能夠團結合作,尊重他人的想法。我能夠樂觀自信,培養正向的思考。我能夠身體力行,保護我們的地球。」做為活動的焦點,更是學習的基本方向。

       對於荒野的親子教育組織,每個完整分團包括四團一會,而陪伴孩子的四個不同階段的小蟻、炫蜂、奔鹿、翔鷹團的工作人員,主要來自荒野義工與家長-也就是育成會。這些工作人員除了參加「導引員基本訓練」、「導引員進階訓練」外,就只有在團集會時,透過育成會聚會時間,作交流與分享,而每次團集會時間有限,如何協助大家對如何陪伴與引導不同階段的孩子們累積基本概念與經驗,是育成會聚會時間的活動主軸。

        如果,大家認為育成會時間,大家透過泡泡茶、喝喝咖啡、聊聊天、聽聽演講,就可以達到累積如何陪伴與引導不同階段的孩子們的基本概念與經驗,我只能恭喜大家的英明與孩子們的福氣。

        我再次提醒大家: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不段斷向前走的,今天在第一線陪伴與引導孩子們的工作團隊,都是來自過去不斷的學習與努力的,未來他們的生命還是要不段斷的向前走,他們不可能一輩子留下來,取代大家在孩子生命中、在家庭中、在團體中的角色與功能。
為了「薪火相傳、典範傳承」,仍然請大家思考:我們希望將來有什麼樣陪伴孩子的團隊?希望給自己的孩子什麼樣學習環境?如果我們不願意嚴肅思考,只願隨遇而安,那麼我們還能奢望自己的孩子有什麼精彩燦爛的人生?再次提醒: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任何人過別人的人生。

        最後,請大家別忘了:記得對我們勞苦功高的親子團工作團隊,敬致我們受惠家庭最誠摯的敬意與謝忱!
                                          荒野親子團南區副總團長鄭弘杰(自然名:巒大杉)2011/11/16謹識

那一盆火 文/鄭弘杰(親子團總團長,自然名:巒大杉)、 圖/梁國璽(高雄分會親子二團,自然名:白米)


緣起―那一盆火

癸巳年冬至(102年12月22日)在雲林縣西螺鎮廣興教育農園,於親子團林耀國(自然名荒野藍鵲)創團總團長任內為親子團主辦最後一次的第二期陪訓員研習營(簡稱山豬營)結訓式後,在荒野第七屆理事長阿孝老師、二期山豬營全體學員工作人員和來自各地親子團資深夥伴的見證下,由創團總團長藍鵲親手為親子團南區總團長鄭弘杰(自然名巒大杉)佩掛信物,承接總團長的重責大任。

傳承―將我們承接的傳遞下去
親子團總團長的信物承載著:以生態、生活、生命此三生教育為主要內涵,以自然環境為主要學習場域,啟發感官與心靈的學習能力,理解人類與環境之倫理關係,並以行動實踐有關環境與人文關懷技能,用愛轉動世界,深化自我生命價值與意義的荒野親子教育理念。

荒野親子教育理念的核心價值-傳遞正向的良善力量、社會教育、家庭連結與培育環境守護種子,進而落實荒野宗旨「以各種方式圈護荒地,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讓我們及後代子孫從台灣的荒野中,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並呼應荒野核心價值「保護解放心靈的野地、回歸質樸生活的荒野、深化自己的生命價值」。因此,親子團總團長的使命:「將承襲荒野親子教育理念與核心價值,及荒野宗旨與核心價值,以之發揚光大並傳遞下去。」

看見與覺醒―只留典範無所遺撼
2013年的冬天,台灣電影院正上映,一部從空中看見台灣美麗與哀愁的紀錄片,觀眾一起見證我們這一世代承接的福爾摩沙襲產,正因我們為了滿足欲求,我們繼承的水土山河正揮霍崩解。我們警覺:必須透過行動,調整習性,善待賴以為生的棲地。然而這一切只是為了善待我們自己、善待我們的孩子、善待我們的家人的簡單想望。

這樣的覺醒,讓我們更堅定:落實荒野親子教育理念與核心價值、彰顯荒野的宗旨與核心價值。讓我們一起掌握方向,齊心邁步向前,讓哀愁消解、讓美麗積累。然後在我們回歸大地時,無愧疚與遺憾,只有不虛此生的感恩與喜悅!

解碼2015 荒野親子團回顧與前瞻 文/鄭弘杰(荒野保護協會親子教育委員會召集人,自然名:巒大杉)

       新年開始,年序進入西元2015年,「2015」對荒野與親子團而言有著特殊意義:荒野於1995年6月25日召開成立大會後,將於2015年6月25日成立滿「20」周年。而荒野親子團也將邁入第「15」年。「2015」這樣的數字除了巧合的聯想外,我們能解碼出什麼特殊涵義與啟示呢?

        此生我們將留下什麼給我們的下一代?「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適應環境變遷的能力」、「守護環境的行動能力」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在協會裡,各個不同的志工群組,用不同的方式接觸不同屬性的民眾,希望所有的民眾都能找到一個可以關心環境、守護家園的方式。

        荒野的宗旨: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將之圈護,盡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棲地守護)。讓我們及後代子孫從刻意保留下來的台灣荒野中,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公民教育)。而荒野親子團從公民教育著手,努力邁向棲地守護的目標。

        我們一個簡單的想望:讓加入荒野、加入親子團的人,成為一群更好的人,這群更好的人共同攜手,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好。然而,在努力「荒野的宗旨——守護棲地」前,我們須先思考:守護誰的棲地?守護自然棲地前,我們是否應先學會守護我們的棲地?如果我們無法守護好我們的棲地——家庭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我們又如何能侈言能守護所有的生態環境?

        荒野親子團創團總團長荒野林耀國先生(自然名:藍鵲)曾揭示荒野親子團的願景:「荒野親子團致力於自然場域中,以親子共學的方式,培養愛的胸襟與能力;學習尊重人與自然萬物的生存權利;體認彼此間的倫理關係,進而建構一個共享共存的祥和世界。」

四團一會12年親子教育體系完整建構

         荒野親子團於2001年3月10日,由親子團創團總團長藍鵲在台北市木柵區老泉里大春山莊創立台北親子一團炫蜂團,招收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為團員,並同時成立荒野親子教育委員會推動荒野親子教育的發展。


        其後,於2006年3月5日由歐淑惠夥伴(自然名:榕果小蜂)在台北市內湖國中成立台北親子二團小蟻團,招收幼稚園大班至國小二年級幼童為團員,是全國第一個小蟻團,並同時成為全國第一個複式團。

        2009年11月15日由李蕙馨夥伴(自然名:薄雪草)在高雄市原住民服務中心成立高雄親子二團奔鹿團,招收國小六年級至國中二年級少年為團員,是全國第一個奔鹿團。

        2013年6月09日由張明松夥伴(自然名:玉山圓柏)在高雄市捷運行控中心國際會議廳成立高雄親子二團翔鷹團,招收國中三年級至高中二年級青少年為團員,是全國第一個翔鷹團,並同時成為全國第一個小蟻團、炫蜂團、奔鹿團、翔鷹團、育成會等四團一會完整的複式團。終於完成荒野親子團12年一貫的親子教育架構。

        至2014年12月底止,全國計有20個正式、3個籌備複式團,14個正式、3個籌備小蟻團,20個正式、4個籌備炫蜂團,12個正式、5個籌備奔鹿團,2個正式、2個籌備翔鷹團,20個正式、3個籌備育成會,已成立與籌備中分團合計61個團、23個育成會,總人逾2500人。

        伴隨著全國各地親子團的蓬勃發展,親子教育委員會也陸續發展成親子團總團、北中南區總團等二級服務組織,轄設團務發展組、教育訓練組、教材研發組、資訓平台組、財務管理組等五個功能幕僚組,以志工自治方式服務、協助全國各複式團。

熱鬧溫馨感人的荒野親子團家族大會師

        為提供荒野親子團全國家族定期懇親、交流與聯誼,自2005年4月9日起,每兩年定期舉辦荒野親子團全國大露營。2005年與2007年大露營採全國集中辦理,2009年、2011年、2013年大露營採全國分區辦理。

自訓自用、自給自足的人力培育體系

        為有效培育荒野親子團各團種的陪伴引導工作人員,分別自2002年10月05日在陽明山苗圃開辦台北總會炫蜂團第一期導引員基本訓練;於2008年3月15日在台北縣平溪國小東勢分校開辦台北總會小蟻團第一期導引員基本訓練;於2009年3月21日在高雄縣大津登山訓練中心開辦高雄分會育成會第一期團隊基本訓練;於2012年8月18日在台南縣玉井加利利宣教中心開辦高雄分會奔鹿團第一期導引員基本訓練。俟後,於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小蟻、炫蜂、奔鹿導引員基本訓練及育成會團隊基本訓練。

        為提升各分團長及育成會長領導力,順利推動團務會務,於2005年5月21日在陽明山苗圃開辦親子團第一期進階訓練,至2014年底止,合計已辦理十一期進階訓練。

        為培育荒野親子團核心幹部,厚植荒野保護協會人力資源,於2011年1月1日在新北市雙峰國小開辦荒野親子團第一期培訓員研習營,至2015年初止,合計已辦理三期培訓員研習營。

不斷滾動前進的動態成長團體

本諸荒野親子團不斷滾動前進動態成長的特性,於「2015」解碼未來:

在組織發展方面:我們將逐漸透過各團四團一會完整複式團組織的組建,完成培養生活常規、學習紀律的小蟻團,建立正確學習態度與動機的炫蜂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與行動能力的奔鹿團,建立以實際行動守護環境的翔鷹團,強大的哺育與養育孩子成為獨特唯一個體的育成會,建構屬於荒野特有的親子教養組織。

在教育訓練方面:我們將透過完整成熟的教育訓練體系,努力讓會員成為志工、幹部、環境守護者。並持續以自訓自用、自給自足、終身學習的原則,發展親子團人力資源,達成「荒野保護協會孕育親子團」、「親子團茁壯荒野保護協會」、「共存共榮的親子成長團體」的目標。

        為搭配荒野20週年新展望,荒野親子團將於2015年6月舉辦第六屆全國大露營,在兼顧不增加環境負擔、節能減碳、儲蓄碳排放的前提下,再度全國大會師。除以「守護秘密花園」主題維持原有主題式活動外,以無燈市集取代晚會,以快閃創意熱舞取代傳統晚會節目,並增加青少年環境論壇與荒野TED,為荒野親子團的孩子從荒野環境論壇、全國環境論壇、世界環境論壇逐步建構「全球觀點、在地行動」的學習環境,期待協助荒野的孩子站上世界舞台,也讓荒野保護協會的影響力擴大到全球。

        我們有一個眾生平等、眾生共存、眾生共榮的夢想,這個夢想需要大家攜手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並且一棒傳一棒、代代相傳,不斷累積典範,荒野大夢將有美夢成真的可能。

天佑荒野!天佑台灣!天祐大地!

回顧~~第五屆全國親子大露營「減碳350,I DO !」 文:荒野快報第255期


        初夏,2013第五屆全國親子大露營在大家悉心策劃下於5月18及19日分別於北區陽明山童軍營地、中區新社新龍崗營地及南區澄清湖青年中心在時晴時雨的天氣中順利舉行,這次盛舉有670多個家庭2500多人參與,活動主題為「氣候變遷下的調適」,並設計各種氣候變遷及節能減碳的相關生態遊戲、闖關活動、靜態紮營展示、互訪,以及父母陪伴鼓勵孩子發想參與,和「氣候變遷」及「節能減碳」相關的各種型式歌舞、戲劇表演及「不插電星光夜」晚會,讓父母引領孩子一塊體驗,即使認真節能減碳,我們還是可以享受快樂舒適的生活品質。


        此外,並以「減碳350,I DO!」為行動目標,為具體落實節能減碳生活目標,三區營地特別規劃,鼓勵所有參與家庭搭乘大眾捷運及共乘上山,通過各項氣候變遷主題活動,讓親子家庭思考大家面對忽冷忽熱的天氣,承受颶風、水災的傷害,重新檢視探討人類無視於地球生生不息而大肆開發、略奪自然資源,導致氣候異常造成的各種災難,愈來愈貼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荒野人更深刻感受到氣候變遷下調適的重要性。


        親子團夥伴為了延續大露營的行動實踐力,以及讓住在地球上的每個人,共同支持「節能減碳愛地球」理念,建立「減碳350,I DO!」Facebook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350IDO 作為行動承諾追蹤的公開平台,希望每位夥伴通過此平台,手牽手心連心,愛地球大家一起來!


2015年2月17日

2013 全國大露營 團歌篇 文:fish

這次第一次fish很不想帶大家去露營,但是我還沒報名,已經有14個新家庭報名了,我不得不去
2013年,桃一團籌備中,還在摸索所謂的荒野炫蜂團團集會,大人都不熟,
5月天氣不太好,常有驟雨,北區總團已經開了好幾次會,到底要不要繼續辦,還是停辦
陽明山苗圃,有兩處眼鏡蛇窩,沒事別去打草驚蛇
不能開車,不能用自己的帳篷,桃一團要怎麼去到陽明山
最後搭友團租賃的公車,化整為零,自行靠荒野綠T上車,上山,可以省點錢

fish以為各團會有團旗,團歌,團呼,啥麼是祕密花園,不知道.....而我們都沒有,去了再生吧(後來發現我們準備的還算是認真的一團)






臨時團歌

勇敢的孩子 乘風破浪去找 夢裡的桃一炫
在那夢裡的世界 充滿希望 我們要去尋找他
充滿信心 一片真誠 為了理想 不怕困難
勇敢的孩子 乘風破浪去找 夢裡的理想 桃一炫



大家很認真的練習團歌,以為待會會PK

因為下大雨的關係,互訪的活動進行到一半中止,回到建築物內,總團開始傷腦筋要做啥麼? 這時桃一炫奮勇上台,終於有機會獻唱我們練了一天的桃一炫之歌(由金銀島改編),老實說,以籌備團的角度來看,各團應該是覺得我們蠻搶眼的,大家真的唱得很大聲,不是蓋的.(尤其是黑冠麻鷺),後來每一團都想上台獻藝

最青的導引員,來自12蜂基,臨時編組的四大導引員,看看松樹,當時頭髮好多啊.River,紅豆,好年輕啊,很帥的松鼠

祕密花園,到底我們要做啥麼呢?在上山的路上,買了幾份報紙,就作青蛙黏在帳篷吧(很偷懶),不過心意到了,要是真的有人要來拜訪,就比賽青蛙跳,教他作青蛙吧



魔鬼值星官,有勞易北河,搭配無線電一支,順便請他跟椰子樹顧營地

五月瘋的2013北區大露營初體驗 回顧親子團的初心 文:五月瘋



時序推回兩年前…

        那年,因為爸爸突然的一場大病,第一次團集會我只有出席了半天,第二次團集會也因為爸爸葬禮的緣故,不克出席。也因此,五月中的大露營,真的是咬著牙(為了拼出席率),週六中午幸運星學校運動會結束後,我隨即帶著孩子們轉了三班公車,約莫下午四點多抵達了北區大露營的現場。

        抵達苗圃營區還走了一段路,才到了桃一籌備團的營本部。發現除了隻身前往FISH以外,其他的伙伴我幾乎不認識。


        印象中,RIVER在第一時間跟我打了招呼,還教了舞愛林利用舊報紙製作紙青蛙。接下來的時間我就在偏頭痛跟身體不舒服的循環中打轉。

         吃完了晚餐,跟著桃一炫籌備團的伙伴一起去夜遊,過程中,還好有松果的紫雲膏,讓自己覺得頭痛跡象似乎有好一些些。還有硬是要去路邊的山產店泡溫泉,FISH大大凹不過我的耍無賴,讓我們有一個意外的美麗插曲,也讓伙伴們在忙了一天、妻離子散後,得以在山產店中休息聊天。私心的認為,這是未來的日子裡,可以拿來茶餘飯後的小八卦~~噓!千萬不能跟別人說,桃一籌備團,偷偷跑去山產店泡溫泉!
<<其實,這是我們桃一籌備團的貼心表現,不跟北區友團搶浴室,且我們都馬是全家一起洗,省水愛地球呀!>>


         到了夜晚,頭痛還是頭痛,一向出門會帶備用藥的RIVER,剛好沒有帶到普拿疼。FISH陪著我走了兩次遙遠的營本部,終於私下拿到友團伙伴的救命藥。吃了藥,伴著偶而飄來的帳棚霉味(山上下了好幾天的雨)、還有陽金公路小彪飆的引擎聲,度過了漫漫長夜。



第二天吃了早餐,全國荒野親子團,進行了全國大連線,桃園籌備團也上台表演了一小段,印象中,在中午過後,大露營的活動就圓滿結束。
當時真的不懂,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人力、物力來辦這場其實一點都不好玩的大露營。
但是,隨著這兩年的沈澱與省思,好多日常行為逐漸改變後,內心真的有一種:希望可以因為自己的一點點付出、自己一點點的改變,全世界可以變的更美好。更希望透過各種平台、各種管道,讓更多人來認識荒野的理念,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或還傻傻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如兩年前我的),一起歡歡喜喜的走入荒野裡。

桃一親子團,五月瘋
2015/2/17 寫於小年夜的午後







2015年2月15日

荒野新年好彩頭 向桃一奔鹿團小鹿、大鹿致敬~~ 文:烏頭翁


       自從孩子在去年七月團集會時被偷偷迎娶到奔鹿團,轉眼間竟然已經有七個多月了,那天我接獲通知趕到現場,孩子已經上了花轎,差點連戴戒子都沒有看到.......哭。

       我這個當爸爸的,因為忙著小蟻團的關係,這半年多來,奔鹿開會、場勘和會外會,我沒有一次到場。兩次出現在奔鹿團團集會現場,就是十月和12月兩次團集會。十月那次,我家小蟻信天翁,還說想跳級到奔鹿團.....不知道該說甚麼?



        今天總算沒有場勘,沒有基訓,也沒有要趕回家種菜,我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好好陪孩子參加奔鹿月會。今天一次聽到三個小隊小總召的團集會籌備報告。一邊聽,一邊嘴角上揚,很感動。

       有一個2010年就認識的孩子,擔任三月團集會小總召,看著她站在台上簡報,提醒大鹿小鹿:「我們要減塑,所以要帶環保碗筷或是保鮮盒」。聽著森林鹿的小鹿們說:「我們每個小隊都要帶著垃圾袋,看到垃圾就撿起來」。聽著聽著,我笑了。

        我在荒野兒童營認識孩子,兩天一夜的活動結束後,又在定點觀察的時候,遇見了她。就這樣孩子一家人,出現在許多定觀點、工作假期.....就我所知,這個家庭,這些年比很多荒野人更荒野....。

       荒野桃園分會成立親子團時,孩子的媽媽,牽牛花帶著兩個孩子參加炫蜂籌備團。而桃一成立奔鹿籌備團的時候,兩個孩子一個奔鹿一個炫蜂。到了2014年8月總算兩個孩子在奔鹿團集合了,不必再分隔兩個團!而孩子的媽,這段日子,也完成了炫蜂13期基訓,和一次奔鹿基訓,在奔鹿團當起導引員。


        還記得2013年七月團集會,炫蜂團團集會的主題是「愛與行動的炫蜂團」,我們到石門山宣導拒絕一次性塑膠製品。一年七個月過去了,我們的小鹿開始設計團集會了,她記得將自備環保餐具列入團集會的提醒事項,邀請大家隨時隨地當個"不塑之鹿"。森林鹿小隊的孩子們,還要大家準備垃圾袋,看到大自然中有垃圾的時候,一起將垃圾撿乾淨。

        我心裡想這真是我們荒野親子團的「好彩頭」啊!桃園親子團播下的小小種子,已經開始遍地開花,長成了一株株小小的幼苗,開出了一朵朵美麗的花朵。


        三月團集會孩子們規畫了一個「好彩頭」活動,情商農地的主人,為她們播下了白蘿蔔種子,預計在三月一日團集會的時候一起採收。雖然蘿蔔播種的時間有點晚,生長的情況不理想,但孩子們卻也因為這樣,有機會學習到更多。
     
        比起昆蟲、爬蟲類或是哺乳類動物,植物為了族群繁衍擴散,可以結出成千上萬顆種子。種子落地了,經過寒冬,躲過小動物啃食,或許只有少數的種子可以順利萌芽,有一天能開花結果。有時候,小小種子在不對的季節或是地方萌芽了,最後因為天候和養分無法配合,慢慢枯萎凋零。順著天地運行,節氣變化,地球萬物生生不息。我們在荒野大地,可以學到很多很多。還有很多奧秘正等著我們開啟自然之眼,去探索,去發現呢!

        荒野親子團在孩子心中播下的小小種子,已經開花結果。孩子有能力,傳播關懷環境的愛的種子,並且將這份心意化為實際的行動!在這個歲末年終的時候,可以親眼見證「荒野親子團好彩頭」,著實是年度最大樂事之一!

        三月森林鹿的小鹿總召是白鼻心,2013年北區大露營的升旗手!她的隊友有松子、鮭魚和幸運草!感謝導引員月光的細心導引,感謝大鹿們耐心陪伴!小鹿們想為環境愛與行動呢!讓我們一起貢獻力量,陪伴孩子安全探索荒野大地,我們深深相信,小鹿有能力改變世界!


我們都是"不塑之鹿"
我們採買的時候自備保鮮盒
買早餐  我自備保溫便當和保溫杯
我們自備保溫便當
我家自備保鮮盒  每樣東西至少省一個塑膠袋
我們是愛與行動的桃一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