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8日

安全官?導引員?行李? 放手與成長的契機


    在蘭嶼這幾天如果沒有安全官和後援會,好幾次狀況的處置會更傷腦筋。例如原本要隨身揹著騎車的個人行李、單車故障後的應變和小鹿受傷後的處置等等。在這趟蘭嶼行,我看到了安全官和後援會的價值。同理如果在日月潭的時候,沒有後援會及時送小鹿去就醫,整個活動將會受到延誤。根據活動了型態,規劃合理的安全官人數,和應變人力有其必要性。但甚麼情況有需要,甚麼情況不需要?誰來籌備規劃,誰來評估?小鹿、家長和導引員團隊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我擔任過幾次小旅行安全官:馬祖小旅行、畢業蜂小琉球旅行、日月潭旅行和台東蘭嶼旅行。每一次的安全官配置和活動規劃思維都不一樣。


    馬祖小旅行,將六天分成前三天後三天。前三天兩個安全官,後三天三個安全官,小鹿共有18個。因為是公車加上徒步的旅行,這樣的安全官配置算是很剛好。有幾個育成會夥伴雖然到了馬祖,但住不同旅社,走不同路線,只有在倒數最後一天晚上一起吃飯。


    畢業蜂旅行,有十個畢業蜂,五天的時間配置四個安全官,沒有後援會。全程火車、客運加上步行。家長在回到中壢後才一起吃晚餐。我在袋鼠農場時,看著畢業蜂自己洗衣服,並且有人伸出援手,協助受傷的小蜂洗衣服。

    在日月潭單車環潭的時候,我徵調幾位後援會男夥伴,加入單車隊伍,幫忙注意孩子的安全。在蘭嶼的時候,騎機車的後援會夥伴,及時幫忙載送傷患就醫,並且在單車有狀況時,接送孩子和隨身行李。


    因為擔任安全官我看到孩子的不同特質,和面對離開舒適圈以後的調適過程。如果問我小鹿和畢業蜂有甚麼不同?我想答案「肯定」是有的,國小五年級的孩子和國二的孩子成熟度和處理事情的能力應該是有不同的。我用「肯定」是有的這樣措辭,意思是這種事情是因人而異。

    我在多次小旅行的時候,有機會觀察著沒有家長在旁邊的時候,孩子如何和同儕互動?如何自己洗衣服,如何自己照顧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何揹著自己的行李...如何和伙伴商量,在有限的餐費下,要吃甚麼。或許,孩子還是會想家,想念有父母噓寒問暖的貼心呵護。但如果我們總是在旁邊,孩子有多少成長的空間和機會?而如果沒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又如何能體會家的舒適,和有父母親的照顧是如何甜蜜?


    馬祖旅行的時候,當時的鹿三沒有特別限制小鹿的行李要用揹的還是拉的。所以有人用行李箱,有人全程用背包。小琉球畢業蜂旅行和這次台東蘭嶼行的時候,有規定全程用後揹包。當隨身的行李必須全程自己揹的時候,我們必須思考甚麼該帶,甚麼可以捨去。尤其是如果我們的行程需要長時間步行或是騎單車的時候,我們該帶甚麼樣的背包?有沒有思考,我們有仔細看行前通知了解活動的類型和移動方式嗎?如果再一次整理行李的時候,我們會做出甚麼樣的抉擇和調整呢?這就是旅行的意義,我們在旅行中思考甚麼東西是必要的,而甚麼是必須調整的?

    每次旅行都有小蜂或是小鹿,出現一些小狀況,受傷或是發燒。還好這時候有安全官幫忙換藥,給予情感上的支持。有時孩子想家了,或是面對酷熱的天氣很不舒服。但我們知道離開舒適圈,懂得學習自我調適,就是孩子邁向成長的機會。這不就是我們想要創造的機會嗎?

     參加幾次暑假旅行,我會自問自答,我是安全官還是導引員?我是行李人,還是家長?我要插手到甚麼程度?如果沒有發言引導,整個活動的氛圍會怎麼發展?躺在蘭嶼的沙灘上的時候,藍腹鷴盯著玩沙踏浪的孩子,眼睛沒有離開過一時半刻。在民宿客廳休息的時候,菜頭還在與小鹿深談,同理與支持孩子。當孩子受傷的時候,海潮細心幫孩子換藥...。如果沒有這些安全官(導引員),用不同的特質陪伴我們的孩子,孩子會在哪裡,做甚麼?有沒有機會離開舒適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